【南昌東大肛腸醫院】人體腸道為何長息肉?
王晏美 南昌東大肛腸醫院特聘專家,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現任中國醫師協會肛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總干事,衛生部“肛腸病安氏療法”中心副主任。從事肛腸專業臨床和理論研究多年,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治療各種痔瘡、肛裂、復雜和高位肛瘺、肛周膿腫、便秘、結腸炎、結腸息肉等肛腸疾病。擔任衛生部“十年百項計劃項目”主講教師及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班理論授課和實習帶教任務。發表論文數十篇,《安氏肛腸病療法論文集》副主編,參著《肛腸病學》、《肛腸病診療圖譜》、《肛腸疾病問答》、《臨床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臨床禁忌手冊》和《中華醫學問診大全》等。2004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2006年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長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者發生率較高。而吃蔬菜及維生素C多者較低。北美、西歐多見,南亞地區少見,可能與這樣的飲食習慣有關。
膳食中脂肪類成分超過40%是形成大腸息肉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攝入不超過膳食的15%,發病率就會顯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腸道中的膽酸,膽酸與細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
長期大量飲酒、吸煙,損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變,發生率提高。
大便中粗渣、異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腸黏膜損傷或長期刺激腸黏膜上皮,使得處于平衡狀態的腸黏膜受到破壞,形成腸息肉。
長期便秘患者,產生的腸內毒素,或使用刺激性瀉藥刺激腸壁也會發生息肉。
直腸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癥,可以引起腸黏膜上的息肉狀肉芽腫。如慢性結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氏病等。
因為直腸長期炎癥,潰瘍面的中央還存有水腫充血的黏膜區,周圍潰瘍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漸收縮,使殘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狀;或潰瘍而肉芽組織增生凸起,而后鄰近黏膜生長,將其覆蓋形成息肉,這種病理變化多見于炎性息肉。
免疫功能低下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術、癌癥放療患者及肥胖人群的發生率較高。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報告,2型糖尿病女性與非糖尿病女性比較,其發生結直腸腺瘤的風險增加80%。與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結直腸腺瘤和更晚期階段發現的腺瘤的風險增加一倍以上。
一般認為,息肉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從目前研究情況表明,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后代子女,在遺傳機會上男女是均等的,沒有性別的差異。
認為此病的發生,是濕熱下注,迫于大腸,氣機不利,經絡阻滯,痰血濁氣凝集而致,重者五臟虛損。
南昌東大肛腸醫院溫馨提示:人體的整個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長,其中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腸息肉發病的原因包括先天和后天因素。其中,先天因素就是人體先天遺傳因素,和家族發病史有關。后天因素主要就是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等,在這些因素下,很容易誘發腸息肉的發生,甚至更加嚴重者有息肉變成大腸癌的危險。因此,當市民朋友們出現便血、便秘、反復性腹瀉等癥狀時,建議及時到專業的肛腸醫院做檢查,早期大腸癌手術效果好。中、晚期手術效果差,死亡率高。早發現大腸癌30天,可多活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