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東大肛腸醫院】年過半百!腸癌風險比年輕人高10倍
根據“國健署”的最新報告,臺灣每年的大腸癌發生人數超過1萬4千人,平均每35分鐘就有1人確診。國民健康署提醒,除了肥胖和不健康生活習慣之外,年齡老化也是增加腸癌風險的原因,50歲中年人的發生機率比30歲年輕人高近10倍,呼吁高風險族群定期做健檢,及早發現和治療。
癌癥發生人數 腸癌連7年居冠
大腸癌已連續7年蟬聯國人的十大癌癥發生數首位,居癌癥死因第3位,每年發生人數超過1萬4千人,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每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超過5千人。
另外,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癥登記的大腸癌資料,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35個國家相比,臺灣大腸癌的發生率排名第5高,死亡率則排名第11高。
肥胖+不健康生活 大腸癌的發生主因
造成國人大腸癌發生人數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肥胖和不良生活習慣。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吸煙、過量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危險因子,占癌癥死因的30%!
國健署也表示,肥胖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另有研究顯示21%至25%的大腸癌發生率,可歸因于身體活動不足、無規律運動等。此外,年齡老化也是提高腸癌風險的原因之一,相較于30歲年輕人,50歲中年人的腸癌發生率增加近10倍。
南昌東大肛腸醫院業務院長廖永林指出:直腸癌、結腸癌統稱大腸癌。大多數大腸癌患者早期表現為大便帶血和排便習慣改變,出現排便不盡感以及大便次數增多。而排便不盡感則表現為下腹部不適,糞便帶有少量的黏液便血,有里急后重感,因而患者常常不以為然。特別是大腸癌患者的便血大多數呈鮮紅色,所以被許多患者和非專業醫生誤認為是痔瘡或其他肛腸疾病而忽視。早期大腸癌手術簡單,效果好;中晚期大腸癌手術效果差,死亡率高。衛生部新頒布的《結大腸癌診療規范》中就指出:在人群中進行早期篩查與疾病早期診斷,對于預防結大腸癌發生、防止向晚期發展以及降低結大腸癌死亡率都有重要作用。在東大每月都檢查出幾例大腸癌患者,他們都是久拖不治的“硬漢”。
廖院長強調,臨床大腸癌高危人群主要有七類:高蛋白、高脂飲食者,吸煙和飲酒者,家族中有腸癌患者,得過大腸息肉者,膽囊切除10年以上者,重癥潰瘍性結腸炎多年不愈者,接受過下腹部放射治療和不明原因反復便血者。如果發現大便習慣與大便性狀有所改變,且持續一段時間,很可能是大腸癌早期癥狀,必須及時就診。廖院長建議:市民朋友應將腸鏡列入常規體檢,每年做一次,以便及早發現大腸癌。
南昌東大肛腸醫院提示:患者如出現便血、肛門腫物脫出、肛周疼痛、排便異常等癥狀一定要及時到專業醫院做檢查。尤其便血是痔瘡、大腸癌、肛裂等肛腸病的共同癥狀,市民朋友如出現上述癥狀后不能大意,東大肛腸醫院在臨床上每周都能查出2~3例大腸癌患者。早發現大腸癌30天,可多活30年。
看此文用了
秒,
點擊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只需一秒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