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提醒| 七類通便藥,你了解多少?
王晏美 南昌東大肛腸醫院特聘專家,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現任中國醫師協會肛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總干事,衛生部“肛腸病安氏療法”中心副主任。從事肛腸專業臨床和理論研究多年,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治療各種痔瘡、肛裂、復雜和高位肛瘺、肛周膿腫、便秘、結腸炎、結腸息肉等肛腸疾病。擔任衛生部“十年百項計劃項目”主講教師及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班理論授課和實習帶教任務。發表論文數十篇,《安氏肛腸病療法論文集》副主編,參著《肛腸病學》、《肛腸病診療圖譜》、《肛腸疾病問答》、《臨床中醫內科學》、《中醫內科臨床禁忌手冊》和《中華醫學問診大全》等。2004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2006年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通便藥琳瑯滿目,如何合理使用才是個大學問。會用,它就是藥,可以緩解或治愈便秘。不會用,它就是毒藥,會損害腸道,加重便秘。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知己知彼,“己”是要了解藥物的特點和適用范圍,“彼”是便秘的類型和輕重。然后對癥下藥,才會事半功倍。
根據作用機理一般可分為七類,即接觸性、膨脹性、潤滑性、腸動力藥、中成藥、益生菌和軟化劑。
舊稱刺激性瀉藥,這是一類我們最熟悉的瀉藥。因為見效快、取材方便,很多便秘患者患病后首先選擇的就是這類藥。在很多通便中成藥及減肥、美容、排毒產品中也能看到這些成分。臨床又分成兩類:
蒽醌類:代表藥有大黃、番瀉葉、決明子和蘆薈、美鼠李皮、歐鼠李皮等。這些藥口服后被大腸內細菌分解為蒽醌,因由糖基的保護,大部分未經吸收直接到達大腸,在腸內被細菌酶分解成甙元和糖。甙元刺激大腸粘膜,并抑制鈉離子從腸腔吸收,使大腸內水分增加,蠕動亢進而致瀉。
大黃、番瀉葉、決明子和蘆薈都屬于中藥,我們已經很熟悉,在此不再作介紹。美鼠李皮屬于中小型樹種,生長于太平洋沿岸、華盛頓、奧勒岡州及加利福尼亞州等地區。最早使用美鼠李皮的北印地安人視其為神圣的草藥,將它推薦給西班牙的探險家,然后傳到歐洲,在歐洲美鼠李皮現在已是大眾化的通便劑。美鼠李皮含特有的成份,它能刺激上腸道內膜,因而促進腸功能正常,增強大腸肌肉的收縮(蠕動),治療長期性便秘很有效。
二苯甲烷類:代表藥有酚酞、比沙可啶(便塞停)、匹可硫酸鈉等。酚酞就是很多便秘患者吃過的果導片,口服后在腸道內與堿性腸液相遇形成可溶性鈉鹽,能促進結腸蠕動。服藥后6~8小時排出軟便,作用溫和,適用于慢性便秘。比沙可啶可用于慢性便秘或內窺鏡檢查或術前清腸。
這類藥主要用于暫時性通便,持續使用不要超過半月。如果長期服用,會產生以下一些不良反應:
(1)會產生嚴重藥物依賴性,藥物的用量會越來越大,甚至損傷腸壁末梢神經和肌肉組織,引起大腸肌無力,由功能性病變發展為難以治療的器質性便秘。
(2)大黃、番瀉葉、決明子等含有“蒽”化合物,日久會在在腸粘膜中沉積,使腸表面變成黑色而黑變病,這種改變可能會增加患結腸癌的危險。
(3)此外還會使腸道生態內環境遭到破壞,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群平衡失調,腸腔內正常pH值發生改變,腸道所分泌的大量水分丟失,出現脫水癥狀。
又稱容積性瀉藥,或滲透性瀉藥。這類藥服用后不被胃和小腸吸收,在大腸內能吸收水分,軟化糞便,增加糞便體積,在腸內膨脹刺激腸道蠕動,從而能夠通便。
代表藥物有:鹽類(硫酸鎂、硫酸鈉)、醇類(山梨醇、甘露醇)、雙糖類(乳果糖、杜秘克),還有福松(聚乙二醇4000)、芒硝、食物纖維素、甘油等。
鹽類和醇類,是作用強烈的瀉劑,服用后1-3天見效,主要用于人體排毒和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很少用來常規治療便秘,久用可引起電解質紊亂,如高鎂、高鉀、高鈉血癥及低鈣血癥。硫酸鎂、硫酸鈉還可引起反射性盆腔充血和失水,月經期、妊娠婦女及老人慎用。
雙糖類的乳果糖和杜秘克,這兩種藥在小腸內不被水解吸收,其滲透性使水和電解質保留于腸腔,在結腸中細菌將其分解成乳酸、醋酸,使腸內滲透壓進一步增高,使糞便的容量增大,刺激腸道蠕動,產生緩和的導瀉作用,也有利于氨和其它含氮物質的排出。口服后24-48小時起效。尤其適宜于老年人、孕產婦、兒童及術后便秘者。缺點是在細菌作用下發酵產生氣體,引起腹脹等不適感。
福松,其化學名為聚乙二醇4000,與其他滲透性瀉藥有所不同,它能使水分保留在結腸腸腔內,糞便因含水量增加而軟化,使結腸的轉運更加順暢。它不過度刺激腸道,不影響腸黏膜完整性,不干擾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營養成分的吸收。小劑量通便,大劑量清腸。
乳果糖、杜秘克和福松是目前最常用的通便藥。
食物性纖維素等物質,食物纖維素包括蔬菜、水果中天然和半合成的多糖及纖維素衍生物如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等不被腸道吸收,增加腸內容積并保持糞便濕軟,有良好通便作用,可防治功能性便秘。
甘油是開塞露的主要成分,經肛門注入直腸后,由于高滲壓刺激腸壁引起排便反應,并有局部潤滑作用,數分內引起排便,適用于兒童及老人。